|
您的位置: 千教网 >> 历史课件,教案下载 >>(南方新课堂_金牌学案)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14_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_word版含解析 |
欢迎您到“千教网”下载“(南方新课堂_金牌学案)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14_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_word版含解析”的资源,本文档是doc格式,无须注册即可下载,点击“本地下载”即可下载 |
所属科目:历史 文件类型:doc 类别:教案/同步练习 上传日期:2017/2/16 |
相关资源:![]() ![]() ![]() ![]() ![]() ![]() ![]() ![]() ![]() ![]() ![]() ![]() |
温馨提示:本站所有教学资源均是完全免费提供!内容简介下方即有下载连接! 下载步骤:直接点击即可下载 注意:1.源文件中的公式,图片,在下边的内容预览中被忽略!(文档内容预览在最下方) 2.下载链接在下方,无需注册直接可下载!
|
|
文档内容预览: 课时训练14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基础夯实 1.鸦片战争中,林则徐、魏源等萌发了强国御侮的新思想,他们的新思想主要“新”在( ) A.坚决抵制鸦片贸易 B.呼吁革除社会弊端 C.反对空谈义理 D.主张向西方学习 解析林则徐、魏源都主张“师夷长技”,首开“向西方学习”之风气。 答案D 2.针对右图社会现实,中国有识之士提出的最早的应对主张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民主、科学” D.“伸民权,设议院,行立宪” 解析图片反映的社会现象是西方的洋枪洋炮正在猛烈地冲击中国大门。面对西方侵略势力的冲击,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最早作出回应,其应对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A、C、D三项主张的提出都在B项之后。 答案B 3.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又认为“万里一朔,莫如中华”。据此可以认为魏源( ) A.推动了东方国家对西方世界的了解 B.在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时不失民族气节 C.开始关注西方世界的同时仍抱有文化优越感 D.引发了19世纪40年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热潮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魏源思想的两面性,即开明和保守两者兼具,关注西方世界的同时仍抱有文化优越感,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4.有学者认为:1840—1895年,用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以儒学经世致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这里所说的“中国近代观念”的代表人物有( ) A.康有为 B.洪秀全 C.张之洞 D.严复 解析张之洞主张“中体西用”,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前提,“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 答案C 5.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由研究科学技术进而转向研究民主政治学说。下列言论能够反映这一转变的是( ) A.“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B.“采西学,制洋器” C.“夫自由之义,孔门已先倡之矣” D.“敢以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解析A项是洪秀全的思想,B项是洋务派的主张,C项是维新派的主张,D项是孙中山的号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正确。 答案C 能力提升 6.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中国人( ) 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关注西方科技 解析从题干中“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平弧三角”“64种化学物质”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人关注西方科技,故D项正确。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D 7.右图所示读物最初于1897年12月刊出。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铅印本,一共印刷了二十版,知识分子争相传阅。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 A.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时代主流 B.中国民众已普遍接受进化论 C.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 D.严复成为读书人心目中的楷模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在这种形势下,严复翻译《天演论》,以进化论思想论证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因而引起许多知识分子的共鸣,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B项明显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C 8.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的统一 解析19世纪40年代、60年代、90年代,列强对华侵略,中国进行反侵略斗争;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对西方的学习经历从技术到制度的转变,故D项正确。 答案D 9.西学能不能学?学习西学是否合理?学习西学应该学些什么?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一直存在争论。阅读材料: 甲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周围国家是蛮夷禽兽之国,文化落后,因此,只能是以夏变夷,从来没听说过“以夷变夏”。 乙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丙认为:乙是在“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并无新奇”,其意在“扬己抑人”。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在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请回答: (1)指出甲、乙、丙三人对待西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2)乙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你认为他说的“道”是指什么? (3)乙认为中国原来也是擅长“器”的。请你从天文、数学方面各举一例来证明他的观点。 (4)你认为丙的观点代表了中国19世纪中后期哪个派别的观点?根据丙的观点,请就此开展一项研究性学习,并为你的研究性学习确定一个课题。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分别归纳出甲、乙、丙三人的观点即可。第(2)问,要结合所学知识推理判断。第(3)问,应再认再现基础知识,难度不大,注意举例要典型。第(4)问,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语“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在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等不难判断是维新派的观点;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时要注意该课题必须符合研究的框架要求,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当作课题。 参考答案(1)甲:反对学习西学。乙: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或技术,但不学其制度。丙:主张不仅学习西方的技术,也要学习西方的制度,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学习西学。 (2)“道”是指传统的儒家思想或理学。 (3)天文:《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数学:《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 (4)维新派。课题:19世纪中后期“西学中源说”的危害分析。(可不拘泥于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
关于资源的下载性声明:千教网本身不提供任何资源的下载服务,也不会保存任何数据在服务器上。所有资源的下载,均源于互联网抓取。当该资源的原始地址失效时,您可能无法获取该资源。 |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联系 | 网站提交 | 网友留言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