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千教网 >> 生物课件,教案下载 >>2019届高三生物一轮书稿:第9单元-种群和群落(有答案) |
欢迎您到“千教网”下载“2019届高三生物一轮书稿:第9单元-种群和群落(有答案)”的资源,本文档是rar格式,无须注册即可下载,点击“本地下载”即可下载 |
所属科目:生物 文件类型:rar 类别:其他 上传日期:2018/7/23 |
相关资源:![]() ![]() ![]() ![]() ![]() ![]() ![]() ![]() ![]() ![]() ![]() ![]() |
温馨提示:本站所有教学资源均是完全免费提供!内容简介下方即有下载连接! 下载步骤:直接点击即可下载 注意:1.源文件中的公式,图片,在下边的内容预览中被忽略!(文档内容预览在最下方) 2.下载链接在下方,无需注册直接可下载!
|
|
文档内容预览: 该压缩文件包含以下内容: 作业正文.doc 听课正文.doc 听课答案.doc 常考易错训练正文.doc 常考易错训练答案.doc 课时作业答案.doc “作业正文.doc”内容如下:课时作业(二十八) 第28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时间 / 30分钟 基础巩固 1.如图K28-1表示种群数量特征的相互关系,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图K28-1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甲、乙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 C.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D.a的含义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2.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 A.玉米田中每平方米土地上分布1棵野稗 B.每毫升培养液中有9个大肠杆菌 C.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上全部鱼的数量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一棵 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零 B.K值的大小与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无关 C.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只受天敌的限制 D.自然状况下种群数量不可能一直保持“J”型增长 4.[2017·天津和平区一模] 如图K28-2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图K28-2 A.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3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t4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D.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时防治的效果最佳 5.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 A.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B.样方内各年龄段的个体均需统计 C.不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D.不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6.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操作,不正确的是 ( ) A.用台盼蓝溶液染色可增强计数结果的有效性 B.加大初始接种数量可以缩短达到K值的时间 C.培养液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冷却到适宜温度才能接种 D.改变培养液氧气供应对酵母菌种群的K值没有影响,因为酵母菌呼吸方式是兼性厌氧型 能力提升 7.[2017·河南安阳一模]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池塘或湖泊水体发绿,为了改善水质,有人建议在池塘或湖泊的水体发绿时投放一定量的鱼苗。常见鱼类的食性如表。你认为最适宜投放的鱼的种类,以及投放后该鱼种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 ( ) 类别 青鱼 鲢鱼 鲫鱼 鲤鱼 食性 螺蛳 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 杂食 A.青鱼,“S”型 B.鲢鱼,“S”型 C.鲫鱼,“J”型 D.鲤鱼,“J”型 8.[2017·廊坊期末] 工作人员对某地区喜鹊数量变化进行了连续10年的跟踪调查,其结果如图K28-3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图K28-3 A.前3年喜鹊种群数量持续下降 B.第5年和第7年的喜鹊种群数量相等 C.第6年以前喜鹊种群呈“S”型增长 D.第10年以后喜鹊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9.科学家设计一系列50 m×50 m的区域以研究更格卢鼠(啮齿类)对其他小型食种子啮齿类动物的影响。将更格卢鼠从一半这样的区域中移走,另一半保持原样。每个区域的围墙上都有能使啮齿类动物自由通过的孔洞;但是,移走更格卢鼠的那一半区域围墙孔洞较小,更格卢鼠不能通过。接下来三年实验数据如图K28-4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图K28-4 A.两个区域之间的其他啮齿类动物不会存在竞争关系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他啮齿类动物的数目时,若标记物脱落,估算值将偏大 C.该实验因变量在不同条件下变化趋势是同步的,有 ………………………… 余下内容暂不显示,请下载查看完整内容 “听课正文.doc”内容如下:种群和群落 第28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考试说明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在一定的 ,同种生物的 。? 2.种群的数量特征 项目 定义 特点或意义 种群 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 中的个体数量? ①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 ②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 出生率、 死亡率 单位时间内 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 的比率? 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迁入率、 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 的比率? 年龄 组成 种群中 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①类型: 增长型、 、衰退型? ②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性别 比例 种群中 个体数目的比例?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3.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样方法 ①适用对象: 、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 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③取样的方法: 和 ,取样的关键是 。?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生物: 。? 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数量为M)→重捕、计数(捕获数n , 标记数m)→计算种群数量。 ③密度估算公式: = 4.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 。? (2)类型: 均匀分布: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如田野中杂草的分布; :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理性思维 1.[归纳与概括]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是一个种群吗?校园内全部五年龄的杨树呢?为什么? ? ? 2.[归纳与概括] 请运用种群数量特征的知识,分析农业生产中喷施某种害虫的性外激素诱杀雄虫可降低该害虫种群密度的原因。 ? ? 科学探究 某实验小组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废弃仓库中老鼠的种群密度,实验结果远远高于估计值。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 ? 1.种群的数量特征的关系 图9-28-1 (1)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决定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又能影响死亡率,而性别比例只能影响出生率。 (3)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数量特征——年龄组成,但这种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如气候、天敌、食物等环境因素发生改变。 2.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注意事项 (1)样方法不仅适用于植物,还适用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等,而且调查某种昆虫卵、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及跳蝻的种群密度等也可用样方法。 (2)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如双子叶草本植物的样方面积为1 m2,乔木的样方面积约为100 m2,灌木的样方面积约为16 m2。 (3)计数原则:若有正好压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线不计下线,计左线不计右线”的原则,如图9-28-2所示。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 (注: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要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 ………………………… 余下内容暂不显示,请下载查看完整内容 “听课答案.doc”内容如下:第九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28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考点一 【知识梳理】 1.自然区域内 全部个体 2.单位体积 新产生或死亡 个体总数 个体总数 各年龄期 稳定型 雌雄 3.(1)①植物 ②平均值 ③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随机取样 (2)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4.(1)位置状态或布局 (2)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 理性思维 1.两者都不是种群。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不属于同一物种;校园内全部五年龄的杨树未包含该区域杨树的所有个体。 2.喷施性外激素诱杀雄虫破坏了该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了出生率,进而降低了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 科学探究 可能的原因:①使用的标志物易脱落;②老鼠被标记后,易被天敌发现并被捕食;③两次捕捉期间老鼠有大量迁入等。 【命题角度】 1.A [解析] 种群密度的大小是决定生物对人类益或害的依据,A正确;增长型年龄组成预示着种群数量将增多,但不绝对,B错误;动物的出生率与性成熟的早晚有关,C错误;种群性别比例的改变能降低出生率,D错误。 2.C [解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A选项描述的是性别比例,B选项描述的是年龄组成,D选项描述的是死亡率,C选项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 3.C [解析] 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为样方法。该草地上某种植物全部个体数全部统计难度较大;只选取一个样方的数目进行调查不具有代表性;一般随机设置1 m2的样方为宜,并且尽量选择多个样方求平均值。 4.D [解析] 该弃耕地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主要为植物,次级消费者包括鼬和其他的次级消费者,A错误;弃耕农田里发生的是次生演替,B错误;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80÷40=30÷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则第二次捕获的田鼠中有标记的田鼠有15只,C错误;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D正确。 考点二 【知识梳理】 1.数学模型 假设 数学形式 2.(1)“J”型 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没有敌害 ②种群的起始数量 数量 倍数 ③一定的倍数 (2)“S”型 ①自然界资源和空间有限 ②K/2 环境容纳量 (3)环境容纳量 不受破坏 种群最大数量 3.(2)食物 人类活动 理性思维 1.不是,“J”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一定的,而“S”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逐渐减小的。因此,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 2.增长倍数 λ-1 (1)增大 增长 (2)保持稳定 稳定 (3)减小 衰退 【命题角度】 1.C [解析] 据图乙可知,种群的K值在a~b之间波动的某个大于b小于a的数值,A错误;据图甲可知,λ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λ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加,故在b~c年,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B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图乙中第3年以后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C正确;据图分析,图甲中c点时λ>1,种群数量增加,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图乙中c点处于K/2时,种群数量增加,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错误。 2.D [解析] 由题中信息可知,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由图可以看出,前4年间该种群的λ值都是1.5,因此该种群呈“J”型增长,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的λ值都是1,因此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A错误。第4年到第5年间λ值减小,但 ………………………… 余下内容暂不显示,请下载查看完整内容 “常考易错训练正文.doc”内容如下:常考易错训练(九) 考查范围:第九单元 时间 / 30分钟 一、易错易混 1.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 ) 2.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 ) 3.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 ) 4.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 ( ) 5.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主要是由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调节的。 ( ) 6.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型增长。 ( ) 7.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 ) 8.“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 ) 9.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 ) 10.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 ) 二、常考提升 1.[2017·辽宁五校高三期末] 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呈“J”型 B.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这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 C.由于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飞扬,故其在野地里呈均匀分布 D.竹林中的箭竹个体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2.如图C9-1曲线a、b表示两类动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图C9-1 A.当种群密度相同时,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低 B.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C.依据曲线b,人工养鱼时种群密度越大越好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斗争较剧烈 3.如图C9-2为三种生物的生存曲线。泥蜂贮存其他昆虫的幼虫作为子代的食物;叶蜂产卵于叶上;蜜蜂的幼虫由工蜂直接喂养。这三种蜂的生存曲线依次是 ( ) 图C9-2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乙、甲、丙 D.甲、丙、乙 4.下列叙述中,不是种群空间特征的是 ( ) A.桃子湖水面上的一群群野鸭 B.盛有5 mL培养液的试管培养草履虫64只 C.校园花坛中的狗尾巴草杂乱分布 D.樟树在潇湘大道每隔5米种植一棵 5.[2017·青岛胶州高三期末] 如图C9-3表示草原上某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K0表示野兔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图C9-3 A.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B.依据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预测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若野兔种群中雌雄比例稍大于1,该比例不利于种群增长 D.某天敌c时间点迁入,在捕食压力下,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在K1~K3之间 6.如图C9-4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种群λ和时间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图C9-4 A.由图可知,种群密度在第50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 B.当种群密度在第10~30年时,种内斗争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强 C.该种群的出生率和迁入率决定λ值的大小 D.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7.Nt表示该种群第t年的种群密度,Nt+1表示该种群第t+1年的种群密度,如图C9-5表示某经济动物种群密度Nt与Nt+1/Nt的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图C9-5 A.种群密度为a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 ………………………… 余下内容暂不显示,请下载查看完整内容 “常考易错训练答案.doc”内容如下:常考易错训练(九) 一、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1.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题目中该种群的出生率应为20÷100×100%=20%。 2.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注意随机取样。 7.由于土壤中不同种动物所处的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存在分层现象。 9.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也会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二、1.B [解析] 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不一定呈“J”型,A错误;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这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B正确;由于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飞扬,故其在野地里呈随机分布,C错误;竹林中的箭竹属于种群,不是群落,故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2.B [解析] 据题图分析,曲线a种群密度越大存活率越低。曲线b种群密度适中时存活率最大。在一定范围内(种群密度较低时),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高,高于一定范围(种群密度较高时),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低,A错误;曲线a代表的生物种群密度越大,个体存活率越低,说明该动物获得的能量少,营养级较高,体型一般较大,B正确;曲线b种群密度适中时存活率最大,因此人工养鱼时种群密度不能太大,C错误;种群密度相同时,存活率较低的种群个体间斗争较剧烈,故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间斗争较剧烈,D错误。 3.C [解析] 蜜蜂的幼虫由工蜂直接喂养,其卵及幼虫的存活率最高;泥蜂贮存其他昆虫的幼虫作为子代的食物,保证了卵及幼虫时期一定的营养,其存活率居中;叶蜂产卵于叶上,其卵及幼虫的存活率最低。 4.B [解析] “盛有5 mL培养液的试管培养草履虫64只”描述的是种群的数量特征;“桃子湖水面上的一群群野鸭”“校园花坛中的狗尾巴草杂乱分布”“樟树在潇湘大道每隔5米种植一棵”描述的都是种群的空间特征。 5.A [解析] 据题图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处于动态平衡,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在K2~K3附近波动。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A正确;依据野兔的年龄组成可预测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雌雄比例稍大于l,雌性个体多,有利于繁殖,即有利于种群增长,C错误;从c点后种群数量上升速度减慢,说明环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c点天敌侵入,并且一段时间后该野兔种群数量在K2~K3附近波动,呈“S”型增长,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K2~K3之间,D错误。 6.B [解析] 由题图可知,种群密度在第40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A错误;当种群密度在第10~30年时,λ>1,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导致种内斗争逐渐增强,B正确;λ值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等,C错误;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D错误。 7.B [解析] 据题图分析可知,纵坐标表示Nt+1/Nt,若纵坐标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下降;若纵坐标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增加。当种群密度为a时,纵坐标小于1,则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A项正确;b点和e点时,Nt+1/Nt都等于1,但是b点之后,Nt+1/Nt>1,说明种群数量在增加,即b点不是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e点之后,Nt+1/Nt<1,说明种群数量在减少,不能维持相对稳定,即e点也不是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项错误;c点时,Nt+1/Nt最大,说明这一年中种群数量增加最多,即此时该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C项正确;种群密度为d时,Nt+1/Nt>1,说明种群数量在增加,所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项正确。 8.D [解析] 水库中优势种群的种群密度属于种群要研究的问题,其他均属于群落需要研究的问题。 9.D [解析] 随着捕食者 ………………………… 余下内容暂不显示,请下载查看完整内容 “课时作业答案.doc”内容如下:课时作业(二十八) 1.A [解析] 甲、乙都能使种群密度增大,因此可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丙使种群密度减小,应为死亡率;丁为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a的含义是预测未来种群密度的大小。 2.D [解析] A、B、C项均为种群密度的描述,皆为种群的数量特征。D项描述的是种群空间特征中的均匀分布,故选D。 3.D [解析]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但不等于零,A项错误。K值是环境容纳量,其大小与环境有关,也与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有关,B项错误。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受天敌、气候、食物、传染病等的限制,C项错误。自然状况下种群的生活资源有限,数量不可能永远呈“J”型增长,D项正确。 4.B [解析] t2~t3时,甲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错误;t3~t5时,甲种群增长速率等于0,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表现为稳定型,乙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表现为增长型,B正确;甲、乙种群密度最小是t1,甲种群密度最大是t3,乙种群密度最大是t5,C错误;t4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防治害虫效果不好,D错误。 5.D [解析] 取样调查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多次取样求平均值,A项正确。样方法中计数要统计样方内该物种的所有个体,所以各年龄段的个体均需统计,B项正确。由于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有很多分支可能属于同一个个体,所以不宜选择作为调查的对象,C项正确。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D项错误。 6.D [解析] 台盼蓝大分子染料一般不能进入活细胞,可用于鉴别该细胞的死活,所以用台盼蓝溶液染色可增强计数结果的有效性,A正确;由于一定的培养条件下,K值基本不变,所以加大初始接种数量可以缩短达到K值的时间,B正确;培养液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冷却到适宜温度才能接种,否则酵母菌会因高温而失活,C正确;改变培养液氧气供应会改变培养液的pH,从而影响酵母菌种群的K值,D错误。 7.B [解析] 由表可看出,鲢鱼和鲫鱼的食性是浮游植物,因此适宜投放的鱼类是鲢鱼和鲫鱼;由于水体内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则投放后该鱼种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 8.D [解析] 由图可知:在第1~3年之间喜鹊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第3年时,喜鹊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A错误;在第5~7年间喜鹊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故第7年的喜鹊种群数量比第5年少,B错误;前3年,λ>1,种群数量增加,第3~6年,λ<1,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因此第6年以前喜鹊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不呈现“S”型曲线,C错误;由图可知,第10年以后,λ=1,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D正确。 9.A [解析] 对比每次捕获的数据可知,与有更格卢鼠区域相比,无更格卢鼠区域内小型啮齿类动物的数量较多(高),说明更格卢鼠和小型啮齿类动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用标志重捕法调査其他啮齿类动物的数目时,若标记物脱落,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估算值将偏大,B正确;该实验因变量在不同条件下变化趋势是同步的,有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C正确;本实验证明更格卢鼠与其他啮齿类动物发生了竞争,并限制了它们种群的大小,D正确。 10.D [解析]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项错误。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环境阻力)中被淘汰的个体数,阴影部分能引起该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导致生物进化,B错误;由题图可知,若种群数量变化为曲线Ⅰ,则该种群环境容纳量是K2,C错误;若种群数量变化为曲线Ⅱ,说明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对该种群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D正确。 11.(1)数学 N2 (2)N0×1.03t (3)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 出生率 [解析] (1)图中的曲 ………………………… 余下内容暂不显示,请下载查看完整内容 |
关于资源的下载性声明:千教网本身不提供任何资源的下载服务,也不会保存任何数据在服务器上。所有资源的下载,均源于互联网抓取。当该资源的原始地址失效时,您可能无法获取该资源。 |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联系 | 网站提交 | 网友留言 | 联系我们 |